专利摘要: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透明一透明顯示元件、位於透明顯示元件的第一表面上之一第一偏光片、位於第一偏光片與透明顯示元件的第一表面之間的一第一遲滯片、位於透明顯示元件的第二表面(與第一表面相反)上之一第二偏光片、及位於第二偏光片與透明顯示元件的第二表面之間的一轉換遲滯片,轉換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一相位至第二相位之範圍內,且當電力供應至轉換遲滯片時使該波長延遲之光線透射穿越。
公开号:TW201300889A
申请号:TW101106141
申请日:2012-02-24
公开日:2013-01-01
发明作者:Sang-Hoon Yim;Young-Woo Song;Jin-Koo Chung
申请人:Samsung Display Co Ltd;
IPC主号:G02F1-00
专利说明:
用於控制光透射率之顯示裝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一或多個態樣係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更具體而言,有關於一種具有根據模式而控制光透射率之顯示裝置。
相較於其他顯示裝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具有較大的視角、較佳的對比特徵、及較快的回應時間,且消耗較少的電力。因此,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已用於各種應用領域。舉例而言,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已用於個人行動裝置,例如MP3播放器及行動電話,以及電視機。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具有自發光特徵,且因為不像液晶顯示裝置(LCD)需要額外光源,所以重量及厚度均可減小。又,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可因其中包括透明薄膜電晶體(TFTs)或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s),及形成與像素區域分開的透射區域(或透射窗),而製成透明顯示裝置。
例示性實施例之一或多個態樣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在透明顯示元件上具有光學元件而根據模式且以低量電力控制光透射率。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一態樣,其係提供一種用於控制光透射率之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包括一透明顯示元件,透明顯示元件包括一像素,其分成用於發光的第一區域、及鄰接第一區域的第二區域,外部光線係透射通過第二區域;一第一偏光片,其係位於透明顯示元件的第一表面上,第一偏光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線性地偏光,且將線偏光之外部光線透射通過第一偏光片;一第一遲滯片,其係位於第一偏光片與透明顯示元件的第一表面之間,第一遲滯片係配置以延遲外部光線之一相位,且將相位延遲之外部光線透射通過第一遲滯片;一第二偏光片,其係位於透明顯示元件的第二表面上,透明顯示元件之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係彼此對立,且第二偏光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偏光,且將線性偏光之外部光線透射通過第二偏光片;以及一轉換遲滯片,其係位於第二偏光片與透明顯示元件的第二表面之間,轉換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一相位至第二相位之範圍內,且當電力供應至轉換遲滯片時將波長延遲之外部光線透射通過轉換遲滯片。
第一偏光片及第二偏光片可具有相同的偏光軸。
第一遲滯片可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一相位。
轉換遲滯片可配置以根據供應至轉換遲滯片之電力而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一相位,第一相位及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且顯示裝置係配置以阻斷外部光線透射通過顯示裝置。
轉換遲滯片可配置以根據供應至轉換遲滯片之電力而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二相位,第一相位及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且顯示裝置係配置以使外部光線透射通過顯示裝置。
第一偏光片及第二偏光片的偏光軸可相互垂直。
第一遲滯片可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一相位。
轉換遲滯片可配置以根據供應至轉換遲滯片之電力而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一相位,第一相位及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且顯示裝置係配置以使外部光線透射通過顯示裝置。
轉換遲滯片可配置以根據供應至轉換遲滯片之電力而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二相位,第一相位及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且顯示裝置係配置以阻斷外部光線透射通過顯示裝置。
轉換遲滯片可包括一第二遲滯片及一液晶層,第二遲滯片位於透明顯示元件與液晶層之間,液晶層位於第二遲滯片與第二偏光片之間,且液晶層係配置以根據供應至液晶層之電壓而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於預定範圍內。
第一偏光片及第二偏光片可具有相同的偏光軸,第一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一相位。
第二遲滯片可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二相位,液晶層可配置以當電壓施加於液晶層時,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三相位至第四相位的範圍內,第三相位與第四相位之和可等於第四相位,第四相位與第二相位之和可等於第一相位,且第一相位及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
第二遲滯片可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一相位,液晶層可配置以當電壓施加於液晶層時,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五相位至第六相位的範圍內,第五相位與第一相位之和可等於第二相位,第六相位與第一相位之和可等於第一相位,且第一相位及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
第一偏光片及第二偏光片的偏光軸可相互垂直,第一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第一相位。
像素可包括一像素電路單元,其係位於第一區域中且包括至少一薄膜電晶體(TFT);一第一絕緣層,其至少覆蓋像素電路單元;一第一電極,其係位於第一絕緣層上而電性連接像素電路單元,第一電極位於第一區域中;一第二電極,其至少在像素的第一區域中且面對第一電極;及一有機層,其係位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有機層包括一發射層。
第二電極可包括一第一孔,其位於第二電極對應第二區域之位置。
顯示裝置可進一步包括位於對應第二區域之位置的複數層第二絕緣層。複數層第二絕緣層可分別地包括一第二孔,其係位於對應第二區域的至少一部分之位置。
第一絕緣層及複數層第二絕緣層可由透明材料形成。
第一電極可為光透射式電極,且可與像素電路單元重疊而覆蓋像素電路單元。
第一電極可為光反射式電極,且不與像素電路單元重疊。
轉換遲滯片可為具有至少二不同相位狀態之切換式遲滯片。
第一遲滯片及轉換遲滯片可包括不同的材料。
轉換遲滯片可包括液晶。
本申請案主張於2011年6月27日向韓國智慧財產局所提出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1-0062489號,發明名稱“用於控制光透射率之顯示裝置(DISPLAY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OPTICAL TRANSMISSIVITY)”之優先權效益,其全部內容納入此處作為參考。
以下將參考附圖而更完整地說明例示性實施例;然而,其可以許多不同形式實施,且不應視為限於在此所述的實施例。相反地,這些實施例係提供以使本揭示徹底與完全,且將發明概念完整地傳達給所屬技術領域者。
在圖式中,層及區域之尺寸可能為了清楚地描述而誇大。亦應了解,當一層(或元件)被稱為在另一層或基板之“上”時,其可直接在另一層或基板之上,或者亦可存在中介層。另外亦應了解,當一層被稱為位於二層“之間”時,其可為位於二層之間的唯一層,或者亦可存在一或更多層中介層。類似之參考符號係指類似之元件。
雖然可使用如“第一”、“第二”等名詞說明各種組件,但此組件不應受以上名詞限制。以上名詞僅用於區別一組件與其他組件。
用於本說明書之名詞僅用於說明例示性實施例,且不意圖限制例示性實施例。以單數表示的表示法包含複數表示法,除非其在內文中具有明確不同意義。在本說明書中應了解,如“包括”或“具有”等名詞意圖表示在說明書中所揭示的特點、數量、步驟、動作、成分、份、或其組合之存在,但不意圖排除可存在或可添加一或多種其他特點、數量、步驟、動作、成分、份、或其組合之可能性。
第1圖為根據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的橫切面示意圖。參考第1圖,顯示裝置100可在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之透明顯示元件10上包括第一偏光片21、第一遲滯片41、轉換遲滯片61、及第二偏光片22。
透明顯示元件10可為底部發射型顯示元件之發光顯示元件,且可包括第一基板1、配置於第一基板1上之顯示單元、及將顯示單元密封之第二基板2。顯示單元係分成複數個像素,且像素分別地包括像素區域31,即朝向第一基板1發光且顯示影像之區域;及透射區域32,即鄰接像素區域31而配置且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之區域。
第一遲滯片41及第一偏光片21可依序地配置於透明顯示元件10的第一基板1之一外側,即第一表面10a,也就是光線自透明顯示元件10發射之側。第一偏光片21與第一遲滯片41之組合可使以特定方向循環的圓偏光穿越。換言之,第一偏光片21與第一遲滯片41之組合僅可使左圓偏光及右圓偏光其中之一穿越,而可將來自顯示裝置100的前表面之外部光線反射最小化,進而使用者可看到較清楚的影像。在此,第一偏光片21為將入射光以特定方向線性地偏光之線偏光片,且第一遲滯片41為將入射光相位延遲+1/4波長(+λ/4)之切換式遲滯片。
轉換遲滯片61及第二偏光片22可依序地配置於透明顯示元件10的第二基板2之一外側,即第二表面10b,也就是光線無法從透明顯示元件10發射之側。即透明顯示元件10可位於第一遲滯片41與轉換遲滯片61之間。例如第一遲滯片41、第一基板1、第二基板2、及轉換遲滯片61可在第一偏光片21上循序地堆疊。在此,第二偏光片22為將入射光以特定方向線性地偏光之線偏光片。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一實施例,在顯示裝置100中,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可具有相同的偏光軸。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另一實施例,在顯示裝置100中,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可具有不同的偏光軸。
轉換遲滯片61為將入射光自(-1/4)波長(-λ/4)至(+1/4)波長(+λ/4)的範圍內相位延遲、且可改變相位延遲值之切換式遲滯片。轉換遲滯片61可根據模式而延遲入射光之相位,例如可根據對其所施加的電壓或電力而發生模式變化。例如轉換遲滯片61可由液晶形成,亦即可根據所施加的電場而排列液晶,或者由電致變色材料形成,亦即電致變色材料之狀態可根據對其所施加的電力而改變。例如當轉換遲滯片61由液晶形成時,因為液晶對電壓差有所反應,所以在全部液晶區域可獲得均勻相位差,且可以少量電力操作液晶。另外,由液晶所形成的轉換遲滯片61不昂貴。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的轉換遲滯片61可利於以少量電力調整外部光線之透射率。亦即可以相對較低之耗電控制轉換遲滯片61之相位延遲值而調整透射率,如以下之詳細說明。
通常透明顯示裝置(或透明顯示元件)對外部光線具有固定透射率,因此使用者無法將其透射率調整成所欲程度。雖然光透射率或許可能以外部控制器調整,例如以裝設在透明顯示元件之一外側的遮光片調整,但是使用遮光片可能造成透明顯示元件之高耗電及低總透射率。例如由於遮光片包括各種元件,例如電極、至少一光學膜、及至少一基板,故透明顯示元件之透射率之減小可能相對較大,例如遮光片可能僅有約5%的透射率,即使是在透射光線之模式中。換言之,當將遮光片裝設在透明顯示元件之一外側以控制透明顯示元件的透射率時,顯示元件之總透射率可能由於遮光片而急劇地減小,因而使透明顯示元件無法正常操作。
然而,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轉換遲滯片61連同其他光學構件,即第一遲滯片41及第一/第二偏光片21/22,可一起根據模式而控制相位延遲值。因此可低耗電地控制透明顯示元件10之透射率而不必使用高耗電光透射率控制器,例如不必使用遮光片。更應注意,顯示裝置100之光學構件,例如偏光片及遲滯片,不似遮光片造成透明顯示元件10的總透射率之實質減小,因而使顯示裝置100可於透明模式中執行正常操作。
根據一實施例,如果顯示裝置100以透明模式操作,則使用者可通過顯示裝置100而觀看。即位於顯示影像之側的使用者可藉由使用由第二基板2之外側至第一基板1之外側的方向透射的第一外部光線51而看到位於第二基板2之外側的物件。又,位於顯示影像之側之相反側的使用者可藉由使用由第一基板1之外側至第二基板2之外側的方向透射的第二外部光線52而看到在第一基板1之外側所顯示的物件。第一外部光線51係以顯示影像之方向透射,而第二外部光線52係以與第一外部光線51之方向相反的方向透射。
如果顯示裝置100係以阻斷光之全黑模式(或阻斷模式)操作,則使用者無法通過顯示裝置100而觀看。即位於顯示影像之側的使用者看不到位於第二基板2之外側的物件。又位於顯示影像之側之相反側的使用者看不到位於第一基板1之外側的物件。以下參考第9圖至第12圖而詳細說明各種模式(即透明及全黑模式)之顯示裝置100的驅動。
第2圖描繪根據一實施例之包括於第1圖之透明顯示元件10的像素,及第3圖描繪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包括於第1圖之透明顯示元件10的像素。參考第2圖與第3圖,像素可包括複數個次像素,例如一紅色次像素Pr、一綠色次像素Pg、及一藍色次像素Pb。
紅色、綠色及藍色次像素Pr、Pg及Pb分別包括像素區域31及透射區域32。像素電路單元311及發光單元312可在像素區域31中彼此鄰接但彼此不重疊而配置,故當發光單元312中發生朝向第一基板1之底部發射時,光學路徑不被像素電路單元311阻斷。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的透射區域32可鄰接像素區域31而配置。透射區域32可配置成分別對應紅色、綠色及藍色次像素Pr、Pg及Pb而彼此分開,例如第2圖所描繪,或者彼此連接,例如第3圖所描繪。換言之,在顯示單元之全部區域中,像素可包括位於共用透射區域32之間彼此分開而配置之複數個像素區域31。
在第3圖之實施例中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的透射區域32之面積可大於第2圖之實施例,因而增加顯示單元的總透射率。雖然第3圖描繪對應紅色次像素Pr、綠色次像素Pg、及藍色次像素Pb之全部透射區域32係彼此連接,但例示性實施例不受其限制,例如對應紅色次像素Pr、綠色次像素Pg、及藍色次像素Pb中二鄰接次像素之透射區域32可彼此連接。
第4圖為第2圖或第3圖中所描繪的紅色、綠色及藍色次像素Pr、Pg及Pb其中之一的橫切面圖。如第4圖所描述,薄膜電晶體TFT可配置像素區域31之像素電路單元311中,但例示性實施例不受其限制,例如可配置包括薄膜電晶體TFT 之像素電路。像素電路單元311可進一步包括複數個薄膜電晶體TFT 及一儲存電容器。像素電路單元311亦可進一步包括一掃描線、一資料線、以及連接複數個薄膜電晶體TFT 及儲存電容器之一Vdd線。在發光單元312中,作為發光元件之有機發射元件EL可配置於其中。有機發射元件EL可電性連接像素電路單元311之薄膜電晶體TFT 。
詳言之,緩衝層211可形成於第一基板1上,且包括薄膜電晶體TFT 之像素電路可形成於緩衝層211上。半導體主動層212可形成於緩衝層211上。
緩衝層211保護第一基板1免除雜質且將第一基板1之表面平坦化。緩衝層211可由任何可執行上述功能的材料形成。緩衝層211可由無機材料形成,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氧氮化矽、氧化鋁、氮化鋁、氧化鈦、或氮化鈦,及/或由有機材料形成,例如聚醯亞胺、聚酯或聚丙烯酸。緩衝層211不為必須要素,因此可不形成。
半導體主動層212可由多晶矽形成,但是不受其限制,例如可由半導體氧化物形成。例如半導體主動層212可為G-I-Z-O層[(In2O3)a(Ga2O3)b(ZnO)c層],其中a、b及c為分別滿足a≥0、b≥0及c>0之整數。當半導體主動層212由半導體氧化物形成時可改良像素區域31之像素電路單元311的透射率,因而增加顯示單元的總透射率。
閘極絕緣層213可形成於緩衝層211上而覆蓋半導體主動層212,及閘極電極214可形成於閘極絕緣層213上。層間絕緣層215可形成於閘極絕緣層213上而覆蓋閘極電極214。源極電極216及汲極電極217可形成於層間絕緣層215上而分別經由接觸孔接觸半導體主動層212。薄膜電晶體TFT之結構不限於以上說明,且可使用任何型式之薄膜電晶體TFT 。
鈍化層218可形成而覆蓋薄膜電晶體TFT 。鈍化層218可為單一絕緣層或複數層絕緣層,其上表面經平坦化。鈍化層218可由無機材料及/或有機材料形成。鈍化層218可形成而覆蓋像素區域31及透射區域32,例如第4圖所描述,但不受其限制。雖然圖未示,但可在鈍化層218對應透射區域32之部分中形成孔(圖未示)而改良透射區域32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的效率。
參考第4圖,欲電性連接薄膜電晶體TFT 的有機發射元件EL之第一電極221可形成於鈍化層218上以電性連接薄膜電晶體TFT 。複數個第一電極221可在次像素之單元中獨立地配置成島形圖樣。第一電極221可不與像素電路單元311重疊而配置於像素區域31之發光單元312中。
由有機材料及/或無機材料所形成的像素定義層219可形成於鈍化層218上。像素定義層219可包括第三孔219a,故第一電極221之邊緣以像素定義層219覆蓋且暴露第一電極221之中央部分。像素定義層219可覆蓋像素區域31但不受其限制,舉例而言,像素定義層219可覆蓋像素區域31之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電極221之邊緣。第二孔219b可形成於像素定義層219對應透射區域32之部分中,如第4圖所描繪。如果在透射區域32中未配置像素定義層219,則可改良透射區域32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的效率。
鈍化層218及像素定義層219均可由透明材料形成。在此情形,因為絕緣層(例如鈍化層218及像素定義層219)由透明材料形成,所以可改良透明顯示元件10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的效率。
有機層223及第二電極222可循序地配置於經由第三孔219a而暴露的第一電極221上。第二電極222可配置於像素區域31中而面對第一電極221且覆蓋有機層223及像素定義層219。第二電極222可至少形成於像素區域31中,且可包括在其對應透射區域32之部分中的第一孔222a,如第4圖所描繪。如果在透射區域32中未配置第二電極222,則可改良透射區域32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的效率。第一孔222a及第二孔219a可彼此連接。
有機層223可為低分子量有機層或高分子有機層。如果有機層223為低分子量有機層,則有機層223可藉由於單一結構或複合結構中堆疊電洞注入層(HIL)、電洞傳輸層(HTL)、發射層(EML)、電子傳輸層(ETL)、及電子注入層(EIL)而形成。在此情形,有機層223可由任何有機材料形成,例如銅酞青(CuPc)、N,N'-二(萘-1-基)-N,N'-二苯基-聯苯胺(NPB)、或三-8-羥基羥喹啉鋁(Alq3)。低分子量有機層可藉例如真空沉積形成。在此情形,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電子傳輸層、及電子注入層可為紅色、綠色及藍色次像素之共用層。
第一電極221可作為陽極且第二電極222可作為陰極,或者反之。根據一實施例,第一電極221可為透明電極且第二電極222可為反射電極。例如第一電極221可由透明導電性材料形成,例如氧化銦錫(ITO)、氧化銦鋅(IZO)、氧化鋅(ZnO)、三氧化二銦(In2O3)等,而第二電極222可由例如銀(Ag)、鎂(Mg)、鋁(Al)、鉑(Pt)、鈀(Pd)、金(Au)、鎳(Ni)、釹(Nd)、銥(Ir)、鉻(Cr)、鋰(Li)、鈣(Ca)等形成。因此,有機發射元件EL可為底部發射型元件,其中影像係朝向第一電極221而顯示。在此情形,第二電極222可形成不足以造成在全部顯示單元中發生電壓差之合適厚度。因而可製造大尺寸的顯示裝置100。
第5圖描繪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的橫切面示意圖。不似第1圖之顯示裝置100,第5圖所描繪的顯示裝置100'可為其中透明顯示元件10為頂部發射型顯示元件之發光顯示裝置。顯示裝置100'可包括循序地配置於透明顯示元件10之第二基板2上的第一遲滯片41及第一偏光片21,以及循序地配置於透明顯示元件10之第一基板1上的轉換遲滯片61及第二偏光片22。與第1圖之顯示裝置100相反,顯示裝置100'包括顯示於透明顯示元件10之第二基板2之外側的影像。顯示裝置100'之其他元件關於其功能係與第1圖之顯示裝置100實質上相同,因此不再說明。
第6圖描繪根據另一實施例包括於第5圖之顯示元件10的像素。第7圖描繪根據另一實施例包括於第5圖之顯示元件10的像素。
參考第6圖及第7圖,不似第2圖及第3圖所描述的像素,像素包括彼此重疊而配置之像素電路單元311及發光單元312。因為在發光單元312中發生朝向第一基板2之頂部發射,所以像素電路單元311及發光單元312可彼此重疊。另外,因為包括像素電路(圖未示)之像素電路單元311被發光單元312覆蓋,所以可避免由像素電路所造成的光學干涉。顯示裝置100'之其他元件關於其功能係與第2圖及第3圖之顯示裝置100實質上相同,因此不再說明。應注意,透射區域32可配置成分別對應複數個次像素Pr、Pg及Pb而彼此分開,如第6圖所描繪,或者可彼此連接,如第7圖所描繪。
第8圖為第6圖或第7圖所描繪的紅色、綠色及藍色次像素Pr、Pg及Pb其中之一的橫切面圖。參考第8圖,薄膜電晶體TFT可配置於像素電路單元311中,且作為發光元件之有機發射元件EL可配置於發光單元312中。
詳言之,緩衝層211可形成於第一基板1上,半導體主動層212可形成於緩衝層211上,且閘極絕緣層213、閘極電極214、及層間絕緣層215可形成於半導體主動層212上。源極電極216及汲極電極217可形成於層間絕緣層215上。鈍化層218,其係為ㄧ種絕緣層,可形成而覆蓋薄膜電晶體TFT。鈍化層218可覆蓋像素區域31及透射區域32,如第8圖所描繪,但不受其限制。鈍化層218可在其對應透射區域32之部分中包括孔(圖未示),因而改良透射區域32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的效率。
參考第8圖,電性連接薄膜電晶體TFT的有機發射元件EL之第一電極221可配置於鈍化層218上。第一電極221可配置於包括於像素區域31之發光單元312中,且可與像素電路單元311重疊而覆蓋像素電路單元311,例如第一電極221可配置於像素區域31中。
由有機材料及/或無機材料所形成的像素定義層219可配置於鈍化層218上。像素定義層219中可包括第三孔219a,如此第一電極221之邊緣可為像素定義層219所覆蓋且暴露第一電極221之中央部分。像素定義層219可覆蓋像素區域31但不受其限制,例如可覆蓋像素區域31之至少一部分,如第一電極221之邊緣。第二孔219b可形成於像素定義層219對應透射區域32之部分,如第8圖所描繪。如果在透射區域32中未配置像素定義層219,則可改良透射區域32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的效率。
鈍化層218及像素定義層219均可由透明材料形成。在此情形,因為絕緣層(例如鈍化層218及像素定義層219)由透明材料形成,所以可改良透明顯示元件10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的效率。
有機層223及第二電極222可循序地配置於經由第三孔219a而暴露的第一電極221上。第二電極222可至少形成於像素區域31中,且可包括在其對應透射區域32之部分中的第一孔222a,如第8圖所描繪。如果在透射區域32中未配置第二電極222,則可改良透射區域32使外部光線透射穿越的效率。第一孔222a及第二孔219b可彼此連接。
在第8圖之實施例中,第一電極221可具有透明導體及反射層之堆疊結構,且第二電極222可為半透明及半反射電極。透明導體可由具有相對高功函數之氧化物形成,例如氧化銦錫(ITO)、氧化銦鋅(IZO)、氧化鋅(ZnO)、三氧化二銦(In2O3)。反射層可由例如銀(Ag)、鎂(Mg)、鋁(Al)、鉑(Pt)、鈀(Pd)、金(Au)、鎳(Ni)、釹(Nd)、銥(Ir)、鉻(Cr)、鋰(Li)、鈣(Ca)、鉬(Mo)、及其合金之至少其ㄧ形成。
第二電極222可由銀(Ag)、鎂(Mg)、鋁(Al)、鉑(Pt)、鈀(Pd)、金(Au)、鎳(Ni)、釹(Nd)、銥(Ir)、鉻(Cr)、鋰(Li)、鈣(Ca)、鉬(Mo)、及其合金之至少其ㄧ形成。第二電極222可由厚度為約100埃至約300埃之間的薄膜形成,而可改良其透射率。據此,有機發射元件EL為頂部發射型元件,其中影像係朝向第二電極222而顯示。
第9圖至第12圖描繪根據實施例之預定模式中顯示裝置100及100'之驅動。例如顯示裝置100及100'可分別包括根據以轉換遲滯片61之相位延遲值而透射通過顯示裝置的光強度而分類之二種模式。以下僅為了方便而假設轉換遲滯片61由液晶形成。轉換遲滯片61之相位延遲值可由對轉換遲滯片61所施加的電力或電壓程度決定。現在說明以根據轉換遲滯片61之相位延遲值而分類之二種模式入射顯示裝置的外部光線之透射率。第9圖至第12圖之實施例可分類成第9圖及第10圖之實施例,即包括偏光軸相同但透射模式不同的偏光片之實施例,以及第11圖及第12圖之實施例,即包括偏光軸不同且透射模式亦不同的偏光片之實施例。
第9圖及第12圖描繪全黑模式,而第10圖及第11圖描繪透明模式。參考第9圖至第12圖,其使用Jones Matrix計算法決定通過各光學構件之光的透射特徵。亦參考第9圖至第12圖而循序地說明以與顯示影像之方向相反的方向透射之第二外部光線52,亦即前光,及以顯示影像之方向透射之第一外部光線51,亦即背光。
詳言之,第9圖及第10圖描繪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a具有相同的偏光軸之情形。第9圖描繪不允許前光及背光透射通過顯示裝置的全黑模式,而第10圖描繪允許前光及背光之分別約50%透射通過顯示裝置之透明模式。
參考第9圖,第一電力係供應至轉換遲滯片61a,且將液晶排列於轉換遲滯片61a中而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第一遲滯片41亦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因此,第一遲滯片41及轉換遲滯片61a將入射光相位延遲相同的度數且方向相同。另外參考第9圖,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a具有相同的偏光軸。如果使用矩陣表示法,則第一遲滯片41及轉換遲滯片61a可示為而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a可示為。現在說明外部光線是否穿透以上各種光學構件組合。
影像50之光係從第9圖之透明顯示元件10以箭頭D1所示方向發射,故使用者可看到影像。
第二外部光線52之矩陣值可示為(Ex=1, Ey=0)。通過第一偏光片21之第二外部光線52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二外部光線52a。通過第一遲滯片41之第二外部光線52a變成第二外部光線52b,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轉換遲滯片61a之第二外部光線52b變成第二外部光線52c,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二偏光片22a之第二外部光線52c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二外部光線52d。最終獲得的第二外部光線52d之矩陣值為(E'x=0, E'y=0)。換言之,第二外部光線52未以箭頭D2所示方向透射通過第9圖之顯示元件。其可由以下方程式1表示。 方程式1
第一外部光線51之矩陣值可示為(Ex=1, Ey=0)。通過第二偏光片22a之第一外部光線51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一外部光線51a。通過轉換遲滯片61a之第一外部光線51a變成第一外部光線51b,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一遲滯片41之第一外部光線51b變成第一外部光線51c,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一偏光片21之第一外部光線51c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一外部光線51d。最終獲得的第一外部光線51d之矩陣值為(E'x=0, E'y=0)。換言之,第一外部光線51未以箭頭D1所示方向透射通過第9圖之顯示裝置。其可由以下方程式2表示。
結論為,參考第9圖,如果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a具有相同的偏光軸且控制轉換遲滯片61a而具有與第一遲滯片41相同的相位延遲值,則通過顯示裝置之第一外部光線51及第二外部光線52的透射率分別為零。換言之,藉由改變轉換遲滯片61的相位延遲值可輕易地實行顯示裝置之全黑模式。
第10圖描繪允許前光及背光之分別約50%透射通過顯示裝置之透明模式。參考第10圖,第二電力係供應至轉換遲滯片61b,且將液晶排列於轉換遲滯片61b中而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第一遲滯片41亦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因此,第一遲滯片41及轉換遲滯片61b分別將入射光相位延遲絕對值相同的度數,但以不同的方向延遲。另外參考第10圖,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a具有相同的偏光軸。結論為,當使用矩陣表示法時,第一遲滯片41可示為 ,轉換遲滯片61b可示為 ,而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a可示為 。
影像50之光係從透明顯示元件10以箭頭D1所示方向發射,故使用者可看到影像。
第二外部光線52之矩陣值可示為(Ex=1, Ey=0)。通過第一偏光片21之第二外部光線52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二外部光線52a。通過第一遲滯片41之第二外部光線52a變成第二外部光線52b,其相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轉換遲滯片61b之第二外部光線52b變成第二外部光線52c,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二偏光片22a之第二外部光線52c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二外部光線52d。最終獲得的第二外部光線52d之矩陣值為(E'x=0.5, E'y=0.5)。換言之,第二外部光線52之約50%以箭頭D2所示方向透射通過第10圖之顯示裝置100。其可由以下方程式3表示。方程式3
第一外部光線51之矩陣值可示為(Ex=1, Ey=0)。通過第二偏光片22a之第一外部光線51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一外部光線51a。通過轉換遲滯片61b之第一外部光線51a變成第一外部光線51b,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一遲滯片41之第一外部光線51b變成第一外部光線51c,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一偏光片21之第一外部光線51c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一外部光線51d,且最終第一外部光線51d之矩陣值為(E'x=0.5, E'y=0.5)。換言之,第一外部光線51之約50%以箭頭D1之方向透射通過第10圖之顯示裝置。其可由以下方程式4表示。方程式4
結論為,參考第10圖,如果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a具有相同的偏光軸且控制轉換遲滯片61b而具有與第一遲滯片41不同的相位延遲值,例如絕對值相同但方向不同,則通過顯示裝置之第一外部光線51及第二外部光線52的透射率分別為約50%。換言之,藉由改變轉換遲滯片61b的相位延遲值而可輕易地實行顯示裝置之透明模式。
第11圖及第12圖描繪第一偏光片21的偏光軸垂直第二偏光片22b的偏光軸之情形。
第11圖描繪允許前光及背光之分別約50%透射通過顯示裝置之透明模式。在第11圖之顯示裝置中將第一電力供應至轉換遲滯片61a,故液晶排列於轉換遲滯片61a中而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第一遲滯片41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因此,第一遲滯片41及轉換遲滯片61a將入射光相延遲相同的度數且方向相同。另外,不似第9圖,第11圖之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b的偏光軸係彼此垂直。如果使用矩陣表示法,則第一遲滯片41及轉換遲滯片61b可示為 ,第一偏光片21可示為 ,而第二偏光片22b可示為 。
影像50之光係從第11圖之透明顯示元件10以箭頭D1所示方向發射,故使用者可看到影像。
第二外部光線52之矩陣值可示為(Ex=1, Ey=0)。通過第一偏光片21之第二外部光線52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二外部光線52a。通過第一遲滯片41之第二外部光線52a變成第二外部光線52b,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轉換遲滯片61a之第二外部光線52b變成第二外部光線52c,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二偏光片22b之第二外部光線52c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二外部光線52d。最終獲得的第二外部光線52d之矩陣值可示為(E'x=0.5, E'y=0.5)。換言之,第二外部光線52之約50%以箭頭D2所示方向透射通過第11圖之顯示裝置。其可由以下方程式5表示。方程式5
第一外部光線51之矩陣值可示為(Ex=1, Ey=0)。通過第二偏光片22b之第一外部光線51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一外部光線51a。通過轉換遲滯片61a之第一外部光線51a變成第一外部光線51b,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一遲滯片41之第一外部光線51b變成第一外部光線51c,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一偏光片21之第一外部光線51c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一外部光線51d。最終獲得的第一外部光線51d之矩陣值可示為(E'x=0.5, E'y=0.5)。換言之,第一外部光線51之約50%以箭頭D1之方向透射通過第11圖之顯示裝置。其可由以下方程式6表示。方程式6
結論為,參考第11圖,如果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b具有不同的偏光軸且控制轉換遲滯片61a而具有與第一遲滯片41相同的相位延遲值,則通過顯示裝置之第一外部光線51及第二外部光線52的透射率分別為約50%。換言之,藉由改變轉換遲滯片61的相位延遲值可輕易地實行顯示裝置之透明模式。根據本實施例,顯示裝置在透明模式的透射率高,例如約50%。
第12圖描繪不允許前光及背光透射通過顯示裝置的全黑模式。在第12圖之顯示裝置中將第二電力供應至轉換遲滯片61b,所以液晶被排列於轉換遲滯片61b中而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類似上述第1圖之第一遲滯片41,第一遲滯片41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因此,第一遲滯片41及轉換遲滯片61b分別將入射光相位延遲絕對值相同的度數,但方向不同。另外參考第12圖,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b的偏光軸係彼此垂直。如果使用矩陣表示法,則第一遲滯片41可示為 ,轉換遲滯片61b可示為 ,第一偏光片21可示為 ,而第二偏光片22b可示為 。
影像50之光係從透明顯示元件10以箭頭D1所示方向發射,故使用者可看到影像。
第二外部光線52之矩陣值可示為(Ex=1, Ey=0)。通過第一偏光片21之第二外部光線52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二外部光線52a。通過第一遲滯片41之第二外部光線52a變成第二外部光線52b,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轉換遲滯片61b之第二外部光線52b變成第二外部光線52c,其相位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二偏光片22b之第二外部光線52c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二外部光線52d。最終獲得的第二外部光線52d之矩陣值為(E'x=0, E'y=0)。換言之,第二外部光線52未以箭頭D2所示方向透射通過第12圖之顯示裝置100。其可由以下方程式7表示。方程式7
第一外部光線51之矩陣值可示為(Ex=1, Ey=0)。通過第二偏光片22b之第一外部光線51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一外部光線51a。通過轉換遲滯片61b之第一外部光線51a變成第一外部光線51b,其相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一遲滯片41之第一外部光線51b變成第一外部光線51c,其相被延遲+1/4波長(+λ/4)。通過第一偏光片21之第一外部光線51c變成線性地偏光之第一外部光線51d,且最終第一外部光線51d之矩陣值為(E'x=0, E'y=0)。換言之,第一外部光線51未以箭頭D1之方向透射通過第12圖之顯示裝置。其可由以下方程式8表示。方程式8
結論為,參考第12圖,如果第一偏光片21及第二偏光片22b具有不同的偏光軸且控制轉換遲滯片61a而具有與第一遲滯片41不同的相位延遲值,則通過顯示裝置之第一外部光線51及第二外部光線52的透射率分別為零。換言之,藉由改變轉換遲滯片61的相位延遲值而可輕易地實行顯示裝置之全黑模式。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外部光線通過顯示裝置之透射率可使用可無需電力或以少量電力操作且不降低外部光線之透射率的光學構件(如偏光片及遲滯片),代替大幅降低外部光線之透射率的高耗電元件(如遮光片)而控制。亦即光之相位及光之偏光方向可使用光學構件之組合而改變。
第13圖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的橫切面示意圖。參考第13圖,類似第1圖之顯示裝置100,第一偏光片21、第一遲滯片41、透明顯示元件10、轉換片65、及第二偏光片22可配置於顯示裝置100”。轉換片65為相當於第1圖或第5圖之轉換遲滯片61的切換式遲滯片。轉換片65可包括第二遲滯片62及液晶層64。第二遲滯片62可配置於透明顯示元件10與液晶層64之間,且液晶層64可配置於第二遲滯片62與第二偏光片22之間。液晶層64之液晶層(例如通常用於液晶顯示器者)不昂貴且易於獲得。液晶層64可為將入射光延遲0度或+1/2波長(+λ/2)、或(-1/2)波長(-λ/2)或0度之切換式遲滯片。第二遲滯片62可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或(-1/4)波長(-λ/4)。第13圖所描繪的其他元件對應第1圖或第5圖所描述,因此在此不再說明。
如同第1圖或第5圖之轉換遲滯片61,轉換片65可為使用液晶層64與第二遲滯片62之組合,而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至+1/4波長(+λ/4)的範圍之切換式遲滯片。
舉例而言,現將說明第二遲滯片62為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之切換式遲滯片,及液晶層64將入射光延遲0度或+1/2波長(+λ/2)的情形。在此情形,第二遲滯片62與液晶層64所組合的轉換片65之相位延遲值可為(-λ/4) + (0) = (-λ/4),或(-λ/4) + (+λ/2) = (+λ/4)。即轉換片65的相位延遲值可等於第1圖或第5圖之轉換遲滯片61。換言之,轉換片65可代替轉換遲滯片61而使用。
另一實例則說明第二遲滯片62為將入射光延遲+1/4波長(+λ/4)之切換式遲滯片,及液晶層64將入射光延遲(-1/2)波長(-λ/2)或0度的情形。在此情形,第二遲滯片62與液晶層64所組合的轉換片65之相位延遲值可為(+λ/4) + (-λ/2) = (-λ/4),或(+λ/4) + (0) = (+λ/4)。換言之,轉換片65的相位延遲值等於第1圖或第5圖之轉換遲滯片61。因此,轉換片65可代替轉換遲滯片61而使用。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根據模式控制所穿越外部光線的透射率之顯示裝置100”可使用光學構件(如遲滯片與液晶層)之簡單組合代替轉換遲滯片61而製造。在第13圖之顯示裝置100”中,當第一偏光片21與第二偏光片22具有相同的偏光軸時,透明模式及全黑模式可以類似以上參考第9圖及第10圖所述的方式,根據對液晶層64所施加的電壓,及使用第一偏光片21與第二偏光片22之組合而實行。
雖然第13圖未示,但是當透明顯示元件10為如第5圖之頂部發射型顯示元件時,或者當透明顯示元件10為底部發射型顯示元件時,亦可實行第9圖至第12圖之實施例。
在此所述的申請專利範圍中,第一相位可為(+λ/4),第二相位可為(-λ/4)或(+λ3/4),第三相位可為0度,第四相位可為(+λ/2),第五相位可為(-λ/2),且第六相位可為0度。或者第一相位可為90度,第二相位可為(-90)度或270度,第三及第六相位可為0度或360度,且第四及第五相位可為180度。然而,例示性實施例不受其限制。
根據以上的實施例,光學構件可配置於透明顯示元件,且外部光線通過透明顯示元件的透射率可根據模式以少量電力控制。
在此已揭示例示性實施例,且雖然使用特定名詞,但是其僅用於通用及說明性意義使用及解讀,而非用於限制目的。在某些情況,如本申請案所屬技術領域者所熟知,除非另行特定地指示,否則關於特定實施例所述的特點、特徵及/或元素可單獨地使用,或組合關於其他實施例所述的特點、特徵及/或元素而使用。因而所屬技術領域者應了解,其可進行形式及細節之各種變化而不背離例示性實施例之精神及範圍,如以下申請專利範圍所述。
100...顯示裝置
100’...顯示裝置
100”...顯示裝置
1...第一基板
2...第二基板
10...透明顯示元件
10a...第一表面
10b...第二表面
21...第一偏光片
22...第二偏光片
22a...第二偏光片
22b...第二偏光片
31...像素區域
32...透射區域
41...第一遲滯片
50...影像
51...第一外部光線
51a...第一外部光線
51b...第一外部光線
51c...第一外部光線
51d...第一外部光線
52...第二外部光線
52a...第二外部光線
52b...第二外部光線
52c...第二外部光線
52d...第二外部光線
61...轉換遲滯片
61a...轉換遲滯片
61b...轉換遲滯片
62...第二遲滯片
64...液晶層
65...轉換片
211...緩衝層
212...半導體主動層
213...閘極絕緣層
214...閘極電極
215...層間絕緣層
216...源極電極
217...汲極電極
218...鈍化層
219...像素定義層
219a...第三孔
219b...第二孔
221...第一電極
222...第二電極
222a...第一孔
223...有機層
311...像素電路單元
312...發光單元
D1...箭頭
D2...箭頭
EL...有機發射元件
Pr...紅色次像素
Pg...綠色次像素
Pb...藍色次像素
TFT...薄膜電晶體
以上及其他特點及優點藉由參考附圖詳細描述例示性實施例將對所屬技術領域者更為顯而易知,其中:第1圖描繪根據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橫切面示意圖;第2圖描繪根據一實施例包括於第1圖之顯示裝置的像素;第3圖描繪根據另一實施例包括於第1圖之顯示裝置的像素;第4圖描繪第2圖或第3圖之次像素的橫切面圖;第5圖描繪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橫切面示意圖;第6圖描繪根據一實施例包括於第5圖之顯示裝置的像素;第7圖描繪一根據另一實施例包括於第5圖之顯示裝置的像素;第8圖描繪第6圖或第7圖之次像素的橫切面圖;第9圖至第12圖描繪根據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驅動;以及第13圖描繪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橫切面示意圖。
1...第一基板
2...第二基板
10...透明顯示元件
10a...第一表面
10b...第二表面
21...第一偏光片
22...第二偏光片
31...像素區域
32...透射區域
41...第一遲滯片
51...第一外部光線
52...第二外部光線
61...轉換遲滯片
100...顯示裝置
权利要求:
Claims (20)
[1] 一種用於控制光透射率之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包含:一透明顯示元件,該透明顯示元件包括一像素,其分成用於發光的一第一區域、及鄰接該第一區域的一第二區域,外部光線係透射通過該第二區域;一第一偏光片,其係位於該透明顯示元件的一第一表面,該第一偏光片係配置以使外部光線線性地偏光,且將線性偏光之外部光線透射通過該第一偏光片;一第一遲滯片,其係位於該第一偏光片與該透明顯示元件的該第一表面之間,該第一遲滯片係配置以延遲外部光線之一相位,且將相位延遲之外部光線透射通過該第一遲滯片;一第二偏光片,其係位於該透明顯示元件的一第二表面,該透明顯示元件之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係彼此相對,且該第二偏光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線性偏光,且將線性偏光之外部光線透射通過該第二偏光片;以及一轉換遲滯片,其係位於該第二偏光片與該透明顯示元件的該第二表面之間,該轉換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一第一相位至一第二相位之範圍內,且當將電力供應至該轉換遲滯片時將波長延遲之外部光線透射通過該轉換遲滯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偏光片及該第二偏光片具有相同的偏光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一相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轉換遲滯片係配置以根據供應至該轉換遲滯片之電力而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一相位,該第一相位及該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且該顯示裝置係配置以阻斷外部光線透射通過該顯示裝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轉換遲滯片係配置以根據供應至該轉換遲滯片之電力而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二相位,該第一相位及該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且該顯示裝置係配置以使外部光線透射通過該顯示裝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偏光片及該第二偏光片的偏光軸係相互垂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一相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轉換遲滯片係配置以根據供應至該轉換遲滯片之電力而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一相位,該第一相位及該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且該顯示裝置係配置以使外部光線透射通過該顯示裝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轉換遲滯片係配置以根據供應至該轉換遲滯片之電力而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二相位,該第一相位及該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且該顯示裝置係配置以阻斷外部光線透射通過該顯示裝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轉換遲滯片包括一第二遲滯片及一液晶層,該第二遲滯片係位於該透明顯示元件與該液晶層之間,該液晶層係位於該第二遲滯片與該第二偏光片之間,且該液晶層係配置以根據供應至該液晶層之電壓而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在預定範圍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偏光片及該第二偏光片具有相同的偏光軸,該第一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一相位。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二相位,該液晶層係配置以當電壓施加於該液晶層時,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一第三相位至一第四相位的範圍內,以及該第三相位與該第四相位之和等於該第四相位,該第四相位與該第二相位之和等於該第一相位,且該第一相位及該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一相位,該液晶層係配置以當電壓施加於該液晶層時,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一第五相位至一第六相位的範圍內,以及該第五相位與該第一相位之和等於該第二相位,該第六相位與該第一相位之和等於該第一相位,且該第一相位及該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偏光片及該第二偏光片的偏光軸相互垂直,該第一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一相位。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二相位,該液晶層係配置以當電壓施加於該液晶層時,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一第三相位至一第四相位的範圍內,以及該第三相位與該第四相位之和等於該第四相位,該第四相位與該第二相位之和等於該第一相位,且該第一相位及該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遲滯片係配置以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該第一相位,該液晶層係配置以當電壓施加於該液晶層時,將外部光線之波長延遲一第五相位至一第六相位的範圍內,以及該第五相位與該第一相位之和等於該第二相位,該第六相位與該第一相位之和等於該第一相位,且該第一相位及該第二相位具有相同的絕對值但方向不同。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像素包括:一像素電路單元,其係位於該第一區域中且包括至少一薄膜電晶體(TFT);一第一絕緣層,其至少覆蓋該像素電路單元;一第一電極,其係位於該第一絕緣層上而電性連接該像素電路單元,該第一電極係位於該第一區域中;一第二電極,其至少位在該像素的該第一區域中且面對該第一電極;以及一有機層,其係位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該有機層包括一發射層。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轉換遲滯片係為具有至少二不同相位狀態之一切換式遲滯片。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遲滯片及該轉換遲滯片包括不同的材料。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轉換遲滯片包括液晶。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554807B|2016-10-21|用於控制光透射率之顯示裝置
KR101407586B1|2014-06-27|모드에 따라 광반사율을 변화시키는 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US9164211B2|2015-10-20|Display apparatus capable of controlling light transmittance
US9709844B2|2017-07-18|Display apparatus capable of controlling light transmittan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436053B2|2016-09-06|Display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391127B2|2016-07-12|Display device for controlling light transmittance
US9099674B2|2015-08-04|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8957437B2|2015-02-17|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US9146418B2|2015-09-29|Display device
US8736790B2|2014-05-27|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with liquid crystal layer
KR20180009827A|2018-01-30|표시 장치
KR20160006520A|2016-01-19|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30328945A1|2013-12-12|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2856347A|2013-01-02|
CN202712191U|2013-01-30|
EP2541317A2|2013-01-02|
KR20130006947A|2013-01-18|
EP2541317A3|2014-02-26|
TWI554807B|2016-10-21|
KR101885698B1|2018-08-07|
JP6054066B2|2016-12-27|
CN102856347B|2017-11-21|
US9448437B2|2016-09-20|
US9128338B2|2015-09-08|
US20150378201A1|2015-12-31|
US20120327331A1|2012-12-27|
EP2541317B1|2016-06-08|
JP2013012734A|2013-01-17|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683144B|2018-12-22|2020-01-21|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偏光模組及其操作方法|
TWI734673B|2014-10-30|2021-08-01|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透明顯示基板及包含其之透明顯示裝置|US5187603A|1990-06-26|1993-02-16|Tektronix, Inc.|High contrast light shutter system|
US6727967B2|1998-10-15|2004-04-27|Kabushiki Kaisha Toshiba|Transelective lcd in which reflected light passes through color filters twice, transmitted light passes through color filter only once, but also passes through additional layer of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 or band-pass filter|
JP2000131684A|1998-10-22|2000-05-12|Toshiba Corp|液晶表示素子|
JP3767419B2|2001-05-28|2006-04-19|ソニー株式会社|液晶表示素子|
EP1554886A1|2002-10-16|2005-07-20|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Drift-free video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devices|
EP1598796B1|2003-02-28|2013-10-16|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Display and folding mobile terminal|
JP2005250501A|2003-02-28|2005-09-15|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表示装置、折り畳み型携帯端末|
JP4131838B2|2003-05-16|2008-08-13|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表示装置|
JP4552415B2|2003-10-14|2010-09-29|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シリコン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
JP4287337B2|2003-11-24|2009-07-01|三星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有機電界発光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68549B2|2004-04-21|2011-04-13|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位相差量可変な光学補償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KR20050113045A|2004-05-28|2005-12-01|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284768B|2004-07-02|2007-08-01|Innolux Display Corp|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752240B2|2004-10-27|2011-08-17|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0719706B1|2005-09-13|2007-05-17|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평판표시장치 및 유기 발광표시장치|
KR101398330B1|2007-08-31|2014-05-26|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반투과형 액정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090147185A1|2007-12-05|2009-06-11|Emiscape, Inc.|Reflective One-Way Screen with Chromatic and Transparent Regions|
KR100995067B1|2009-01-21|2010-11-18|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00137695A|2009-06-23|2010-12-31|주식회사 링크텍스|액정 셔터와 안경 필터가 적용된 입체 영상 구현 시스템|
KR101641713B1|2009-08-13|2016-07-22|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084240B1|2009-12-21|2011-11-16|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407586B1|2011-04-25|2014-06-27|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모드에 따라 광반사율을 변화시키는 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KR101885698B1|2011-06-27|2018-08-07|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광투과율 제어가 가능한 표시장치|KR101885698B1|2011-06-27|2018-08-07|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광투과율 제어가 가능한 표시장치|
KR102080007B1|2012-05-25|2020-02-24|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광투과율 제어가 가능한 표시장치|
KR101338250B1|2012-06-07|2013-12-09|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광투과율 제어가 가능한 표시장치|
CN103576357B|2012-07-24|2016-12-21|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一种透明显示器|
KR101982073B1|2012-10-12|2019-05-27|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037273B1|2012-12-28|2019-11-27|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9240162B2|2012-12-31|2016-01-19|Lg Display Co., Ltd.|Transparent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3913889B|2012-12-31|2017-05-24|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一种内置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
US9594286B2|2012-12-31|2017-03-14|Lg Display Co., Ltd.|Transparent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djustable transmissive area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EP2940680B1|2012-12-31|2019-03-13|LG Display Co., Ltd.|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CN104008730A|2013-02-26|2014-08-27|联想有限公司|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9812075B2|2013-02-26|2017-11-07|Beijing Lenovo Software Ltd.|Display scre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for the electronic device|
KR101503908B1|2013-02-26|2015-03-19|한성희|광변조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입체 디스플레이장치|
KR102223674B1|2013-11-28|2021-03-08|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광투과도 제어가 가능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283456B1|2013-12-18|2021-07-30|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광투과율 제어가 가능한 표시 장치|
CN103811532B|2014-01-28|2016-07-06|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10565925B2|2014-02-07|2020-02-18|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Full color display with intrinsic transparency|
US10554962B2|2014-02-07|2020-02-04|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Multi-layer high transparency display for light field generation|
US10453371B2|2014-02-07|2019-10-22|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Multi-layer display with color and contrast enhancement|
US10170030B2|2014-02-07|2019-01-01|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Ltd.|Dual-mode display|
US10375365B2|2014-02-07|2019-08-06|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Projection system with enhanced color and contrast|
CN105336759B|2014-08-06|2018-06-29|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显示面板|
KR102335214B1|2014-11-18|2021-12-06|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표시 패널|
KR102338907B1|2015-02-13|2021-12-14|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EP3086170B1|2015-04-21|2020-12-02|LG Display Co., Ltd.|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20170041096A|2015-10-06|2017-04-14|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광 제어장치, 그를 포함한 투명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20170060212A|2015-11-23|2017-06-01|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170092737A|2016-02-03|2017-08-14|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표시 장치|
KR20180056446A|2016-11-18|2018-05-29|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KR1020110062489A|KR101885698B1|2011-06-27|2011-06-27|광투과율 제어가 가능한 표시장치|
[返回顶部]